‘心以孟子所言之‘道德的本心为标准。
精于道者兼物物(《解蔽》),精通道就可以全面地治理支配一切事物。圣人化性起伪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运用音乐,这是因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所以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乐论》)。
可见,心力之和是人群之力的来源。在荀子看来,心可以通达一切事物,并且可以同时了解事物的所有方面。人生的荣辱,外在的表现在于是否遵从礼义,而内在的原因是心念是否与其生存其间的情境相和谐,此之谓君子道其常(《荣辱》),君子所行的常道是与其生存情境相和谐的合宜之道。心合物需要实践来落到实处。可见,普通人努力积累善行就有可能成为圣人,但这需要人专心一志,思索孰察, 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性恶》),通过积累善行达到这种最高的修养境界是可能的,但是可能性并不等同于现实性,正如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没人可以真正做到,可以为,未必能也 ,所以虽然圣人可以通过积累善行来达到,但普通人还是鲜有成为圣人者。
虚心是不要让我们以前认识得来的信息、记忆中的知识去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荀子的见识可以说是心物相合之后精湛运思的流露。(《解蔽》)这种以客观事物为标准的符合认识论,即使能够贯通千万条世间道理,也不能用来通晓世上万物的变化,其结果就是跟愚蠢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荀子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 也就是人受到礼乐的教化后还是可以成为圣人,但这不是孟子意义上本来性善自然生发出来的圣人,而是主动地接受了礼乐熏陶之后,改变了天然恶性的人。心通过名来命令某一类的事物,从而对此类事物有自己的把握。荀子认为,圣人力图改变他固有的本性,经过长期的身心修养而后心念广大,可以合于古今一切人事变迁。君子通过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礼论》),可见,礼义还是使人之欲望与自然、社会供给达到平衡的必要条件。
心既能完全包容一切,又能自做选择,既能认识繁杂的事物,又能思虑专注。荀子用喜欢浮在水面上晒太阳的鱼由于不了解自己的存在不能离开水,等到搁浅在沙滩上时已经后悔莫及来说明人对于自己的了解必须连同生活其间的情境一起了解,心念如果拘于自身而不能推及生存情境就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
(《儒效》)所以他有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的说法。真正的客观和准确是去把握万物全体的道,所以要使心进入虚、壹、静的状态。可见,行动是使心念真正合于事物的中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当是非,齐言行(《儒效》)。1.化性即化心:心可合而大荀子明确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没有真正认识人的本性,不明白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
人天生有种种贪念和欲望,美德和礼义都违背人本然的天性。《荀子》一书仔细讨论了君子为了使他的心合于万物,怎样将自身实践和社会教化相结合,这与荀子关于礼乐、教化和成圣等观点融会贯通。人要想理解圣人的言论, 就需要把自身的心念打开,不仅明了自身的命运,而且了解他人和社会,只有心念能够合于天下之后,才能够明白《诗》、《书》、《礼》、《乐》包含的治理天下的道理,这些道理绝不是心念狭小的庸 人所能理解的。百姓之心的和谐一致来自君主本人的身心和谐: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仁知之极(《君道》),这样的圣人能将自己身心的和谐推广到天下百姓,将内心的心意与万民的行动相协调一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君者,民之原也(《君道》)。
大圣的境 界是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哀公》),可见,圣人的心智通于能够化成万物的大道,应对世间无穷无尽的变化,这就是心合于万物的境界。与和相对应的是争则乱,所以要由君王来使得万物各自安于合宜的分,也就能得其命,全生、养生、尽生从而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这说明人心可以合于一类的事物,而不必一一去 符合,心的征知不是心能够一一验证外物,而是心能够检验新的事物是否与既已认识的事物同类。荀子提出:万物同宇而异体(《富国》),心之广博不过宇宙,而万物皆包容于宇宙之中,只是形体有异而已。
荀子认为,学习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其目的在于止诸至足,也就是达到最完满的境界,也就是通晓圣王之道。(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副主编) 进入专题: 荀子 。(《议兵》)目的是使百姓齐心协力,让百姓能够顺从自己的本然之命,安时处顺,从而达到天下大治。而圣人就是那些 以己度人的人,他们 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非相》)。荀子说: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君子必辩……君子之于言无厌(《非相》),说明荀子重视名相,提倡论辩,认为不重视言语和外在表现的儒是腐儒(同上)。
可见名是人们共同约 定以了解某一类事物的中介。心静是心不为梦幻、杂思所乱。
正是在合 与尽的意义上,才能够给一类的事物命名,这就是《正名》篇讨论名之来源的根据。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不苟》),只有心念真诚纯粹才可以化育万物,感化万民。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心当如止水,如果不去晃动它,其污浊自下,清明浮起,明澈如镜,好比一个人独自静思, 思路必然通达明白。
音乐化人也速, 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选择,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之善心(《乐论》),从而使人心和顺,让人们在受到感染的过程中,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乐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情关系。心由名而命,就不需要一一去符合事物了。2.名、类、尽、合荀子的命名观是从心可以通融于物出发的。而圣人的境界其实是普通人积累德行而成就的,即人之所积(《儒效》)。
但也由于圣人意识到小人心念的狭隘,知道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荣辱》),需要得到权势来统帅他们,否则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心志来使他们接受礼义的熏陶,这就是礼义教化的工作。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要想形成善良的品行需要后天礼乐的教化,而每个人通过学习,化性起伪,改变原初恶的天性,仍然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结论总之,荀子的认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合论,而是心物完全交融一体的心合物论。
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百将一心,三军同力,……和传而一 (《议兵》),全体军队行动起来团结得像一个人,从而达到和齐之境,可见用兵的根本在于使得将 领与士兵的心意相通。教化就是心念打开的君子去开启心念狭窄的小人的过程,也是使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儒者扮演通过打开常人的心念而完善现实政治,在民间力图使民俗和谐的角色,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效》)。
荀子认为,君主的治国之道可以用来统一天下人心,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 奚去我而适它。荀子的认识论是心物一体的认识论,心不是主观,物也不是客观,他更没有提出符合论,也不以客观为认识的标准。(《不苟》)君子在通达事情之时心念真诚,并用真诚的心境坚守仁爱,在言行中表现仁爱,从而达到神明的境界,进而感化他人。知觉符合 事物,即使是同类的事物仍然要不停地符合下去,但心其实可以尽一类事物,能够由已知推处未知的同类事物的情况,而名称正是为了表达某一类事物而创设的。
能够使用合理的名称去称呼某一类的事物,民众就会被引上正道,但实行教化的君王却无法告诫百姓命名的规则。所以荀子说,人何以知道?曰:心。
圣人的心合于事物,是他的天然本性和后天人为相结合而产生的。依荀子的观点,禹之为禹不是他有超出常人的天然善性,恰恰相反,他的恶性与常人无别,但是禹能够为仁义法正,也就是实行仁义和制度。
可见,荀子非常强调内心的平静,认为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来自内心的安宁, 判断的准确与否也取决于心是否能够通达万物,不为表面的假象所惑。荀子认为性也能够通于事物之理,所以人能够通过认识自己的本性来求知事物的道理,但是, 单纯用性来了解事物之理,却不去停止,那么一个人即使一生一世也不能遍及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发布评论